你离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到底有多远?(二)
图片来源:“广东卫生在线”公众号
2021年10月8日晚,广州塔为第24个“全国高血压日”点亮了灯光,倡导全民做好高血压防控工作,提高疾病知晓率、治疗率以及控制率。
高血压作为影响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当今社会,中青年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加,不容忽视。根据2020年调查显示,18-44岁的中青年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5.1%[1]。而对年轻的高血压患者来说,高度警惕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是十分必要的。
原醛症,一种常见的“少见”疾病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primary aldosteronism),又称原醛症,是由于肾上腺异常病变,分泌过量醛固酮,导致潴钠排钾,血容量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受抑制,以高血压、高醛固酮、低血钾、低肾素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2]。过量的醛固酮分泌对心脏、肾脏等高血压靶器官的危害更大。
较早以前,由于诊断技术的局限性,原醛症被认为是一种“少见病”。但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原醛症的患病率从原来占比临床高血压不到1%攀升至5%-13%,在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患病率更是高达23%[2],成为继发性高血压众多病因中最常见的一种。
由于原醛症知晓率低,并且目前大部分中小型医院没有开展相关检测,大部分患者仍然没有能够得到及时、准确地诊断,导致病情延误[3]。及时查明病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和健康水平!
哪些人应该筛查原醛症?
根据《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 (2020版)》及国内外研究[4],高血压合并以下情况的患者应进行原醛症筛查:
① 血压持续超过150/100mm Hg或难治性高血压;
② 自发性或利尿剂所致的低钾血症;
③ 肾上腺意外瘤;
④ 早发性高血压家族史或早发 (<40岁) 脑血管意外家族史;
⑤ 患原醛症的一级亲属;
⑥ 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
⑦ 靶器官损害程度与高血压病程不符;
⑧ 年龄<40岁的年轻患者。
原醛症与醛固酮、肾素活性及其比值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 是人体循环内分泌系统,对血压调节起关键性作用。其主要组分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II和醛固酮。其中,血管紧张素II和醛固酮均具有升高血压的作用。正常生理状态下,醛固酮作为RAAS的终末产物,分泌受RAAS调控,当醛固酮过量分泌时又负反馈作用于RAAS,抑制肾素和血管紧张素的生成,从而减少醛固酮的分泌,促使人体肾素、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始终处于代谢平衡状态。
RAAS系统的关键机理[5]
原醛症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增生或腺瘤而自主分泌过多醛固酮,相对独立于RAAS调节。但是,由于醛固酮分泌过量,其负反馈机制可导致肾素和血管紧张素II水平受抑制[6]。
因此,检测血浆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 (ARR) 相较于单纯检测醛固酮,大大提高了筛查的阳性检出率并被作为原醛症筛查的首选推荐指标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2]。
临床上传统的肾素活性和醛固酮检测方法为RIA法,人体内醛固酮浓度水平较低,检测过程中与18-糖醛固酮和四氢醛固酮有交叉反应[7],特别是对于肾功能损害的病人,即使引入自动化的化学发光免疫法也无法避免。因此,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无法实现醛固酮的准确检测,甚至有文献报道不同检测方法之间血浆醛固酮值相差约2倍[8]。随着技术的发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LC-MS/MS) 测得的血浆醛固酮结果比RIA法低[9],而且LC-MS/MS检测血浆醛固酮的特异性更高,稳定性更好。同时LC-MS/MS法检测肾素活性也已成熟,具有更高特异性[10]。
华大基因助力原醛症的初筛早诊
华大基因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LC-MS/MS)开发的原醛症诊断产品,可同时分析检测血浆醛固酮和肾素活性。质谱检测技术避免了传统免疫法易受结构类似物交叉干扰的问题,特异性更高,稳定性更好,可高效实现原醛症疑似患者的精准筛查与诊断,助力原醛症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拓展阅读
参考文献:
[1] 李奇蒙, 赵斌. 我国35~59岁人群高血压长期流行趋势性别差异分析[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年20卷15期, 2525-2526页, ISTIC CA, 2020.
[2]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0(9):727-736.
[3] 李启富. 影响中国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的关键问题与应对策略[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9, v.27(10):10-12.
[4] Magill SB.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ineralocorticoid disorders. Compr Physiol. 2014 Jul;4(3):1083-119.
[5] Patel S, Rauf A, Khan H, Abu-Izneid T.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RAAS): The ubiquitous system for homeostasis and pathologies. Biomed Pharmacother. 2017 Oct;94:317-325.
[6] 宋爱羚, 曾正陪, 童安莉,等. 不同病因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水平的差异[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2, 20(6):600-600.
[7] Mayes D, Furuyama S, Kem DC, et al. A radioimmunoassay for plasma aldosterone[J]. J Clin Endocr Metab, 1970,30:682-685.
[8] Pizzolo F, Corgnati A, Guarini P, et al. Plasma aldosterone assays: comparison between chemiluminescence-based and RIA methods[J]. Clin Chem, 2006,52:1431-1432.
[9] Juutilainen A, Savolainen K, Romppanen J, et al. Combination of LC-MS/MS aldosterone and automated direct renin in screening for primary aldosteronism[J]. Clin Chim Acta, 2014,433:209-215.
[10] Van Der Gugten J G, Holmes D T. Quantitation of plasma renin activity in plasma us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M]//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Mass Spectrometry in Biomolecular Analysis. Humana Press, New York, NY, 2016: 243-253.
滑动查看